时间:2010年7月21日傍晚
地点:陈文令工作室二楼休息间
参与人:顾振清 艺术策展人 艺术评论家
孙永增 白盒子艺术馆 馆长
陈文令 雕塑家
戴卓群 白盒子艺术馆 策展部主任
乔迁 雕塑家
(没有电,天色稍暗,在陈文令工作室二楼休息间落座。没有灯光的眩目,四周显现出听觉、触觉、嗅觉的真实感。久违的感觉!)
顾:回顾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有一个人总绕不过去,徐悲鸿。他带着特有的文化自信看西方艺术,把一个体系搬过来给我们用,带给中国一种新的造型方式。刘海粟、常玉、赵无极等,还只是看到西方艺术的一个环节。徐悲鸿兼通中西,看得清,他学习西方是朔本求源,直追古典。这是西方艺术根上的东西,其他人看到的是片段,他看的是整体。韩国、日本都没出现这样的人。
乔:韩国和日本民族性格决定的,他可以把具体的事做得很好,但是在文化整体的建构上,缺乏大气度,这和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有关。
顾:所以,因为韩日印尼没有徐悲鸿这样的人,他们的现代艺术发展有很大局限性。
孙:徐悲鸿是蔡元培式的人物。
乔:徐悲鸿是用思想家的高度看艺术,他的眼光早已扩大到文化乃至社会的整体,对西方艺术的认识更为全面,他把“从西方拿来”的工作做得更为彻底。其他人的眼光还是局限于艺术本身。
陈:顾老师,你怎么看吴冠中?
顾:吴冠中应该是第三代留洋艺术家,和赵无极同时。吴冠中在艺术语言上的探索是有革命性的,很坚决。有几次重要的事件。但他们还属于对艺术比较具体的层面的探索。
乔:我敬佩吴冠中,他不属于时代的奠基者。但是,他在形式上的探索,丰富了中国人对艺术的观看方式,这方面影响深远,八十年代至今,中国美术的发展,或多或少,都有他的影响。
(车上,戴卓群开车,顾在副驾,孙、陈、乔在后排,拥挤而真切。在尘土飞扬的东郊马路上,在封闭的四轮箱中,我们的谈话继续。)
顾:上月在巴塞尔艺博会上,看得很仔细。
孙:顾老师是把每一件都拍了下来。
顾:是为了更仔细地看,回来后又好好补了课,一张张琢磨。思考一个问题,成功者的根源在哪里?我发现,西方艺术流派和艺术家的出现符合特定的文化逻辑,每一个人、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化基础。我们一些艺术家,有类似的艺术表现,但是缺少文化产生的逻辑,文化上站不住脚。
乔:正因为文化逻辑,美国出现了安迪.沃霍,只有美国才符合产生安迪的文化背景。
戴:六十年代,波谱也在英国出现。
乔:但他们成就不了安迪这样的艺术家,英国不是这样的文化土壤,还属于古典主义思想的延续。
陈:美国的特点是大工业的背景,工业复制。
乔:美国也成就不了惠斯勒、怀斯,他们是美国人,但他们的艺术还处在欧洲现实主义的环节中,比起欧洲艺术家,他们显得比较边缘。
顾:八十年代学习美术史,觉得德库宁的影响巨大,但今天看,地位下去了,安迪.沃霍越来越有影响。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工具。
陈:现在中国艺术家比较急噪。
顾:坚持思考文化问题的不多。有些中国艺术家从西方拿了些东西,再重复一下面貌、或强化一些,还是没意义,文化自觉不够。
(很快到饭店了,话题被打断。吃饭,转而谈时事。以上文字为乔迁个人凭记忆整理,未经当事人过目,有不准确之处,本人愿负可能产生的一切责任。)
乔迁 整理
2010年7月22日晨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