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多么不舍,我们都有要告别乡村了,中国在这个时代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已没有回头的任何可能。
这几年乡建是一个热点的话题,国家出台的支持政策不少,新农村建设、观光农业、民宿建设、特色小镇方面的项目也成了投资的重要领域。
我也因此有了几次参与乡村改造的机会。在农村长大,我对发展农村始终保有理想主义情怀,当然不愿错过参与建设一种诗意的栖居过程。
几年了,一些疑问渐渐涌入我的头脑。这是谁的诗意的栖居?农村人能够享受到诗意的栖居吗?他们愿意久留乡村吗?
美好的愿望和现实总有一些差距。我们的乡间建看起来是为乡村,而站在村民的位置,或许不是。我们在构画我们这些生活在大都市人头脑中想象的乡村。
我走了南北方的农村,走了偏远的或离北京西五环一个小时的农村,我的心情有些沮丧。如今的农村大多是寥寥无几的老人和孩子,许多院落已荒草丛生。村庄内部已经形成不了完整的社会结构,更形成不了持续的生产、分配、管理的生产方式。
大多的村庄只能如此凋敝下去。
乡建成功的模式很多,媒体上每天都在介绍。当然,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陕西的袁家村旅游、浙江的莫干山民宿做得都很成功。
渠岩在山西的许村、靳勒在甘肃的石节子也是艺术介入乡村成功的范例,引来了关注也带来了游人,村民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现在很多村庄在拷贝成功模式,政府支持的力度也很大。但反馈的结果并不美好。在沂蒙山深处,近年各地的旅游开发项目很多,而大多过了开业的火爆就冷清下来,连职工的工资发放都难以为继。而新的景点又在重复建设。莫干山民宿火了一阵,现在已经下滑严重,城里游人的新鲜劲已经过去了。
即使那些发展成功的乡村可以持续发展,解决的总量还是有限的,不会超过百分之一。
乡村走向衰败之所以成为必然,在于当代生产方式的转型,乡村满足不了工业化时代的要求。农耕文明不需要复杂的社会分工,以乡村为单位足够完成基本的产业循环。;而工业文明的社会分工数量要庞杂得多,需要更多不同层次专业的需求,村庄的体量不足以支撑。在发达的欧美国家我们能看到历史保存完好、基础设施不输城市的乡村,但是人口依然外流,我们经常会看到欧美乡村低价销售整个村庄的新闻。
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其实是城市人的田园牧歌,她只是一个休息的过程,成不了生活的主体。
就是那些成功的案例,那也是工业化的结果,那里是城市生活的外溢,那不是真正的乡村。
乡村存续的基础是产业的延续,而现代工业对上下游产业有紧密的依赖,这个在乡村是满足不了的。哪怕是农业,现代农业也早已是工业化的一部分。
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农村也与我们渐行渐远,城市化是农村发展的唯一途径,按照这个方向才能解决农村的问题。
乔迁 2017.9.22凌晨与东窗居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